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本月初,在世新大學的一場跨藝展演活動中,觀賞多位音樂家、視覺創作者與新媒體藝術家們動態組合的藝文饗宴,感受到場內多元層次藝術工具與創意對話的流動。觸發了個人長年觀察,如何經由多人的跨領域智慧與技能,共同營造許多亮麗個人成就與生命精彩的記趣;相對的,面對知識經濟與科技下放的時代,如何充分利用既有專長與興趣,追求多重職業與多元人生,將是本文嘗試探討的議題。在後工業的資訊社會年代,服務業將逐步替代生產業,以知識加工和訊息服務為主導的產業結構,建構多職場的趨勢。也因為服務業具有不恆常、客製化與多元化的特質,造成其行業供需之間的交融,可游離在其專業能力、時間成本、觀念溝通與資訊服務的對價關係。對照當下的職場,在專業流動與人際能力的需求中,自然比起傳統工業社會更需跨領域的能力與條件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撰寫的「多重職業」一書中提及,斜槓效應型(the slash effect)人才,將成為社會的常態,諸如律師兼簽約作家、攝影與旅行達人;導員兼製片人與新媒體專家;雜誌主編兼投資人與部落客;知識管理兼市場行銷與購物專家,這些具有跨領域專業的人,確實令人羨慕與佩服。上述的斜槓或π型人才特質,通常來自許多淵源。其發展脈絡包括個人的人格特質、家庭因素、生存需求、衣帛相傳、興趣嗜好與工作際遇等背景,造就自我衍生多元的能力。無論是基於主客觀環境所造成,營造創收或生活樂趣結合的際遇,經常為自己帶來職涯延伸的邊際效應。換言之,斜槓與π型人才相近,係指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的人,這類人才較典型的是,經常是懂得如何領導、跨界專業,以及具溝通特質的複合型人才;或是擁有具專業軟硬知識的雙向能力,且兼具特殊技能以及創造與創意等兩造取向能力的優勢者。科技的宿命與產業的革命,讓媒體產業從縱向分流到橫向合流,自然形成跨媒體、跨產業、跨載具與跨域化的思維,更促成了融媒體、自媒體、串媒體、跨媒體、互動媒體、社群媒體等多元平臺新媒體模式的出現。正因這些跨媒體平台的形成係出自於主流媒體轉化的新媒體、跨媒材融合的新媒體、多網內容互聯的新媒體、終端機具與內容結合的新媒體,以及以原生社群互動取向的新媒體,讓媒體產業鏈結構中,具跨專業能力的人才漸受歡迎。就以新聞媒體的業態為例,下列諸多現象的發展,將印證跨領域人才將成為必然發展。包括新聞採訪必須加入網路搜尋;人工智慧的發文與數據驅動新聞逐漸風行;新聞推播、‎網路直播與手機新聞需納入新聞室機制;線性與非線與即時共享中央廚房新聞成為常態;訊息聚合與超鏈結綑綁新聞平台流程;主選單選擇新聞需與關鍵字句的編輯結合等。可以推論,新媒體產業對新聞從業者的跨專業能力,已經為媒體行業的核心能力下了革命性的新註解。不言可喻的是,新媒體情境下的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幾項核心能力,包括融媒體創製與市場預測相關管理能力,以作為生產鏈與價值鏈的前置需求;營造串聯跨領域與跨專業知識能力,替代專題產製需求的考驗;融入線性與非線性素材梳理能力,提升產製效能;須具有洞悉新消費行為測量能力,回應動態配置的需求;強化善用新媒體軟體工具設計能力,以適應多網融合與雲產業介接環境;貼近創新設計與感動敘事的能力,尋求目標受眾的共鳴度;以及具備AI搜尋、歸納、分析、管理與詮釋能力,能與閱聽人比廣度、速度與深度的影響力。無論是跨專業思維或是跨領域人力的結構改變,從數位匯流的工作流程與訊息呈現的產業情境,媒體行業需思考為內部物理與化學變化的準備。終究,須讓人力主體回歸創新的思維與共識,才能達成產業深度整合的綜效。「科技通才與知識專才」曾經是大學新聞與傳播相關學院師生互勉的目標。近十年來,媒體產業受到傳播科技的衝擊與消費行為的情境大幅改變,讓媒體從業者的跨能力認知,多少產生了結構改變。正確的理念與態度是,當自我智慧足夠時奧妙的事物就變成為平凡,也深信更多跨界知識的累積,當有助於媒體對外在諸多變化更具可塑性順著此一理念,更需用見多識廣以知其變且適應其變。本文所探討斜槓與π型媒體人才的核心需求,其意理將不難理解。更多論壇文章 金馬獎的未來 吹起了「紀政」風 黃偉哲也得面對換黨執政的壓力 若「棄姚保柯」 民進黨議員選情恐崩盤 拯救我們從無趣的人生中逃脫 美國的民族主義及種族歧視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>>> 投稿去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voixyd39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